(健康时报记者董颖钰)“我们身边的双胞胎好像越来越多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并不是错觉,全球双胞胎出生率正在不断攀升。
近日,刊登在《人类生殖杂志》(HumanReproduction)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每年有超过万对双胞胎出生,每42个新生儿中就有一对是双胞胎,这一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该研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双胞胎出生率上升了三分之一,从千分之九上升到现在的千分之十二。从地区看,过去30年,北美地区双胞胎数量增长了71%,亚洲地区增长32%。
资料图片,董颖钰摄
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带来双胞胎出生潮
对于双胞胎出生率升高的现象,最深有体会的是产科医生。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马良坤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该院双胞胎出生率升高这种趋势是比较明显的。“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跟5~10年前相比,在我们这里出生的双胞胎数量估计增加了3~5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人类生殖杂志》的上述研究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外受精和其他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自然妊娠的双胞胎的比率,理论上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出现这种趋势,跟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密不可分。”马良坤主任医师表示。
上述研究提到的上世纪80年代后迎来的双胞胎出生潮,恰逢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后。此后四十年,全球辅助生殖技术迅猛发展。中国首例试管婴儿于年在北京出生。近年来,武汉、山东等全国多地均有双胞胎出生率升高的报道。
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甄璟然长期从事辅助生殖技术方面的工作,她向记者解释,“辅助生殖技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试管婴儿’,是指医生从女方的卵巢中取出卵子,和男方的精子在体外完成受精,然后把形成的胚胎再放回女方体内,以此帮助难以受孕的夫妻孕育生命。”一般而言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孕育双胞胎的概率通常是比自然受孕高的。
双胎增加母子风险,“双喜临门”或并非好事
“早些年,一些国家对放置胚胎的数量没有严格规定,可能会通过多放置胚胎个数来增加受孕几率,胚胎放置得越多,孕育双胎甚至多胎的概率就会增加。”甄璟然表示,“在我国,对于试管婴儿新鲜周期中的卵裂期胚胎的移植数目(取卵周期中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形成的第3天的胚胎),目前国家卫健委要求不能超过2枚。对于囊胚期的胚胎移植来说,由于相对于卵裂期胚胎更容易种植,建议仅移植1枚胚胎(必要时可以移植两枚),以降低双胎的概率。”
生育双胞胎在普通人眼里是喜事一桩,但在医生眼里却并没有那么轻松。“我们是不提倡双胎妊娠的,从辅助生育的角度来看,双胎其实也一种妊娠并发症,孕育双胎给妈妈和孩子带来的风险都太高了。”甄璟然指出。
在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马良坤来看也是如此,大众观念里“只受一次罪就有两个娃是赚了”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更深层面的危险因素却被忽视了。
“双胞胎首先会面临早产的风险。”马良坤解释,怀单胎孩子一般重6斤,那么怀两个孩子往往超过10斤,双胞胎在宫腔内占有的空间更多,很难达到足月生产,有可能三十二周可能就会生产。此外,怀双胞胎的孕妇更易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贫血、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双胎本身也有一些高危因素,比如双胎输血综合征,易造成胎儿死亡或畸形等诸多棘手问题。此外,哺乳和养育两个孩子,对家庭来说也是一个考验。
“生育双胞胎是1+12的事,所有的这些问题,孕妇在孕期或者孩子出生后都可能会面临。”马良坤表示。
生育别过于追捧技术,专家呼吁尊重生命
“做辅助生育要严格把控适应症。一般来讲,女性通常有三种情况是可以做的:配子运输障碍(如输卵管不通)、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排卵障碍。当然即使有这样的问题,也不推荐一上来就做试管,建议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进行个体化治疗。有的患者通过药物或手术,可能就能够妊娠了。对于男性来说,精液质量差,有少弱精的情况,男科治疗后效果不佳,不足以让女性受孕才建议做试管婴儿。当然还有不明原因性不孕和免疫性不孕也是做试管婴儿的适应症。”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甄璟然指出。
此外,还有特殊情况也可由医生视病情需要评估是否适合做辅助生殖,例如某些肿瘤患者,如早期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患者治疗后,病情控制稳定、预后较好,还要经过肿瘤组和生殖医学组的医生充分评估后可以妊娠的患者也可以考虑采用辅助生育技术保留生育功能。
“评估后发现确实需要采用辅助生育技术的帮助妊娠的患者,肯定是建议做试管婴儿的。但是如果单纯为了获得双胞胎去采用辅助生殖技术的,医院是不会接收的。”甄璟然强调。
随着国内生殖医学中心的铺开,公众意识的进步,借助辅助生育技术出生的孩子越来越多。晚婚晚育趋势的到来,高龄对生育带来的影响也让不少人将目光投向辅助生育技术。万物皆为双刃剑。先进的技术使一部分患者拥有了做父母的权利,也被一少部分人盲目地追捧和迷信。
“这也是我本人比较担心的一个点。当科技发达了,经济没有负担了,社会意识进步了,一些‘技术控’们把生育妊娠更多地交给技术来做,期待用技术生育一个完美的孩子,丧失了对繁衍生命的尊重,失去了对生命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感动。”马良坤说。她和一些多学科的临床、教育专家也在致力于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倡导幸福孕育、健康孕育。
希望父母们保持对生育的尊重,多一些感恩,多一分人情味,别让幸福被技术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