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6489068.html守正创新:
——区级非遗灵山竹编技艺
非遗文化知多少?
年7月14日,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玉林师范学院站)师生一行到灵山县平南镇硖木金成泽竹编工艺厂调研灵山竹编工艺,并与传承人刘家盛和该镇小学校长刘雪丽老师进行交谈,了解灵山竹编工艺的传承、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情况。灵山竹编工艺涉及选竹、砍竹、去青、破蔑(丝)、过剑门六个过程十几道工艺,编织方法一般有起一编、落二编、压一、压二、压三、串底、二绕加经、三绕锁口等方法,在编织过程中通常会用到其中一种或多种手法并用;产品借助互联网资源,销路越来越广,产品越来越突出个性和艺术美感。雅致的竹编灯笼、清秀的竹编花瓶、细密的竹编扇子、实用的竹编宠物包和竹编茶漏等,无一不体现灵山竹编师傅的心灵手巧和独特匠心。
在平南镇常年有几百户农民,近千人全年从事着竹编生产,有着庞大的传承队伍,但是人员年龄上基本都在四十岁以上,受竹编原材料如劈蔑和劈丝等加工的限制,一般能从事精细编织的都需具备一定的从业年限,才能掌握竹编工艺。灵山竹编工艺传承人刘家盛师傅在带领农民走上竹编致富道路的众多领头人中是一名杰出的代表,其年10岁时,就与家人学习竹编工艺,帮助父母减轻家中负担,年其凭借10年的竹编经验,创办了一家竹编制品厂,亲自参与产品制作,培训学徒技艺,当时竹编产品基本为外贸出口,其先后入选年“钦州工匠”和年“灵山工匠”,成为灵山竹编工艺的杰出传承人。
灵山县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当地人喜欢门前屋后种植竹子,使县域内部分村镇生长着大量的竹子,勤劳善良先辈们在长久生活经验中慢慢学会了利用竹子编织器物,把竹子变成一件件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以方便生活起居,最终形成了灵山竹编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于年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批量化工业产品大量进入生活中,人们不再使用竹子编织的器物,没有社会需求和经济利润即没有人再去辛劳编织竹子产品,致使竹编工艺一度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但是灵山县的平南镇和烟墩镇部分农民始终在坚持竹编编织,经过几十年的市场开拓和摸索发展,基本形成了家家户户编织竹子工艺品的产业,如今已有上百个竹编产品系列,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极大地带动了村民就业,促进了村民脱贫步入小康生活。
刘家盛师傅介绍说我们习惯在山岭坡地,渠边河岸,房前屋后等闲置地遍种易生长的粉单竹,每户人家基本都善长竹器编织,世代相传,所编织的箩筐、笸箩、簸箕、提篮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美观耐用,到他这代已经是四代传承,目前女儿帮着销售产品,跟着学习竹编工艺,算是第五代传承了。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完成,农民生活好了,农村环境美了,外出打工的中老年慢慢都留在了家乡,村子里慢慢又有了往日的热闹,忙完田地里的农活或送完孩子上学,乡亲们就三五人聚集在一起编织竹编,聊聊家常,十分的悠闲;尤其是现在夏天的夜晚,天热睡觉晚,晚上村里邻里乡亲就会聚在路灯下编织竹编,一边编织一边两天充满了欢声笑语,小孩在旁边有些看着长辈编织,有些也跟着一起编织,慢慢小孩子就喜欢上竹编了,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传承。
当说到这时刘家盛师傅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这些都是在他的带领下发展而形成的场面,刘雪丽校长说刘家盛是个能人,在附近村镇特别受村民尊重,因为他采取的“工厂+村民”的生产形式,让村民在家有活干有钱挣,每个月收入一千五到三五千不等,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也增强了村民对自己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使人民的非遗人民享,有效的延续了历史文脉。
年对刘家盛师傅的工厂来说是一个转折,其女儿看着父亲从事竹编那么多年,发展的越来越好就想传承竹编技艺,便不再外出进城打工,留在家里帮助父亲打理工厂,负责网上销售,学习竹编工艺和帮忙发货,从此刘家盛的产品由代加工和线下批发销售进入了自己控制终端销售的电商时代,其女儿利用抖音直播销售已经占了其产品销售的80%,有些产品面向市场后供不应求,依靠附近村民的庞大编织能力,一个月能编织上万个产品,产品有一千多种,以实用和装饰品为主,目前销量最好的是狗窝、猫窝、狗包和猫包等。刘家盛师傅确实是个“能人”,一边在坚守传统工艺一边在创新产品形式,不断扩展竹编的品种,所有竹编产品的设计基本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对市场的需求有着极强的嗅觉,设计的茶壶、水杯、果盘、凳子、收纳筐、创意酒架、手编竹藤垃圾篓、宠物屋、宠物包、茶几等产品已经进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精细美观、生态、环保、实用成为了灵山竹编的形象。
在谈到灵山竹编的后续发展问题时,刘家盛师傅说资金还很不足,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将工厂扩大两三倍,带动更多的乡亲从事竹编工艺。每天成批收购村民编织的产品,有时候一天能收几万元的产品,积累起来一是没有库房存放,二是没有足够现金流给乡亲们发放工资。刘师傅的工厂现在是楼上楼下角角落落都堆放着竹编产品,即使场地如此的紧张,刘师傅还是布置了作品的展厅,能够展示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来访者有个聊天喝茶的地方,这种眼界超越了大部分传承人。
谈到有没有与高校、设计等相关企业合作创新产品时,回答是否定的,靠树树倒,唯独靠自己才是长久之计,编织的作品都是自己设计,根据市场和现代人的需求去设计制作产品,按自己想的做,边做边想,每个月都会开发二三十种新产品,做好新的样品挨家挨户去教他们怎么编,定好收货时间即可,刘师傅说以后的竹编创新还没有方向,但是思考消费者的需求准没有错,边做边去想新产品,希望能够有年轻人慢慢来学,要不然等我们老了,后面就没有人做竹编了。刘师傅说:“后面计划做一些培训,教一些年轻人学习竹编工艺,高校大学生也可以,只要自己爱好有兴趣编织,我就教,不收学费免费教想学的人,为社会做一点贡献,掌握竹编工艺的时间长短靠个人的能力,完全学会需要很长时间,比评大师还要难,尤其是劈丝等,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此次,灵山竹编调研让我们看见了农民对待非遗的自发认同、参与和获得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实现了人民的非遗人民享。在传承人方面,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显著提高,极大的增强了文化自信,依靠个人的自主自发性守正创新,摆脱传统的销售模式掌控销售终端,主动适应社会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产品,依靠群众的力量把小小的竹编做成产业,带动人们就业致富,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使灵山竹编工艺得到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国内其他非遗应摆脱“等、靠、要和随波逐流”的心理,发挥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领头羊作用,守正创新,从自身出发,团结行业内力量,根据市场需要大胆革新产品,使其符合当代人们的生活所需,这样才能促进非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THEEND-
文字
丁远亮徐越
监制
李建华
编辑
崔玛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